招商加盟咨询热线: 400-6263-889

来湖州•寻江南|秋分:又到一年采菱时

———— 发布时间:2024-09-25   编辑:九游会j9官网ag  阅读次数:————

  每年的9月23日左右为秋分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,秋季第四个节气。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,有着“平分秋色”的意思,所以叫“秋分”。从秋分这一天起,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,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气温逐渐下降,农谚说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好穿棉”,江南也将渐渐步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。

  江南的秋分当日,还只能从绿荫丛中的几片黄叶嗅到一点秋意。生命依旧蓬勃,丝瓜、辣椒、南瓜、扁豆……花依旧开得很盛,但衰败迹象已显。古时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的民俗活动,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(中秋节),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据考证,最初“祭月节”是定在“秋分”这一天,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圆月。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。所以,后来就将“祭月节”由“秋分”调至中秋。自2018年起,国务院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
  秋分菱角舞刀枪,菜场上东一堆、西一堆摆满了菱角,去菜场,湖州人总不忘买点脆生生的菱角。其实嫩菱角很早就开吃了,但菱角成熟期一般在中秋至秋分时节,采摘期将持续到重阳节,民间有“九月重阳,菱毛收秧”之说。在湖州水乡,菱角随着河流水塘密布生长。千百年来,江南水乡的采菱风俗,在诗词画作、民歌俚曲中流光溢彩,摇曳生姿。

  “菱”名初出魏晋南北朝《名医别录》:“芰实。一名菱。”故芰为菱的古称。菱为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,果实为坚果,拥有一层硬壳,并带有角,与牛角颇为相似。古人称两角为“菱”,所以“菱角”因而得名。当然了,有些菱角也许无角,有些则可能有四个角,这得因品种而异。

  太湖南岸的湖州,菱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,据对钱山漾遗址发掘出来的炭化菱所作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,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。唐宝历年间湖州“刺史崔元亮察土,宜知郡城南上肥泽,水势平缓,多淤泥,独宜菱。因深种备荒,咸赖足食”。清代学者阮元看到的湖州是“深处种菱浅种稻,不深不浅种荷花”。清代诗人沈瑾学更是形容湖州“绕城菱莲一千顷,三秋菱歌满街头”。据《湖州府志》载:“菱有两种,一四角,一两角。今乡土种此成荡不止两种。两角都有果菱,差小有湖跌菱,色红又大有青菱,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谓之野菱,最小角极,有泰少峻”。

  菱又称“水中落花生”,落在泥中,最易生长。有野菱、家菱之分,均在三月生蔓延长。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,很是光滑,叶下有茎。浮水叶互生,聚生于茎端,在水面形成莲座状菱盘。菱角的花朵呈现白色或淡红色小花。鲜菱草茎,俗称“菱秧”“菱毛头”,洗净切碎放上辣子炒着吃,味道鲜美、回味无穷,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间美食。秋风一起,菱叶蓬蓬翘起,菱角差不多就该采摘了。但你站在水边,放眼望去,满目的青翠,却看不到菱角。原来,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藏在菱叶下,只有将菱叶翻起来,才能看见那些挂在紫红菱茎上的小菱角。采菱的时候,需要一个特别的工具,那就是椭圆形菱桶,划菱桶摘菱角,是水乡一道特有的美丽风景。

  菱角和栗子、莲藕被称为“秋三宝”。在古代,菱角还被称作“芰实”,菱角味道尝起来与栗子有些相似,因而也称作“水栗子”。白色菱角肉粉性微甜,食味并没有特别之处,最吸引人处是菱角的清新之气,菱角鲜老生熟皆佳。新鲜的嫩菱角清洗干净后可直接生吃,用牙咬开菱角,的菱肉就可以滑溜溜地入嘴,细嫩鲜美的生菱肉带有淡淡的清甜味。

  菱角中以水红菱汁多、肉嫩为最佳,最适合生食。两角菱色青,皮暗绿色,两角粗长而下弯,老菱带壳煮熟,菱肉香糯微甜,如板栗之味。细细品来,有一种微苦、稍甜的感觉,那种甘香的味道,叫人越吃越爱吃,久品不厌。风干后叫风菱,风味甜美,品质极佳,清代曾列为贡品。宋杨万里有首《食菱》诗:“鸡头吾弟藕吾兄,头角崭然也不争。白璧中藏烟水晦,红裳左袒雪花明。”风趣幽默,令人捧腹。明末清初的李渔对吃菱有自己的讲究:“独蟹与瓜子、菱角三种,必须自任其劳。旋剥旋食则有味,人剥而我食之,不特味同嚼蜡。”菱角外壳坚硬,吃起来着实不易。但李渔认为,吃菱角就和吃螃蟹、瓜子一般,必须要自己剥才好吃,如果别人剥好了,自己坐享其成,那就没有滋味了。

  菱素为水乡佳蔬,亦或是剥壳炒着吃,还可以熬粥炖肉,风味独特,不同吃法各有风味。苏东坡在《南歌子·湖景》里有“只将菱角与鸡头。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”,就道出了江南水乡临近夏末的两种独特食材,菱角与芡实。江南本地菜系有一道清淡素雅的菜:荷塘小炒,用的都是秋季时令的食材:莲藕、鸡头米、菱角一块做出来的美食,这道菜虽清淡但是透出一股清新,让你吃起来感觉和这朴素而清香的秋天很搭。

  清炒菱角在江南的秋天还有很多好搭子,比如秋天的毛豆、鲜百合、芦笋正上市,只需简单合在一起炒,清香爽口,营养丰富不上火。菱角还可以与五花肉红烧,跟猪排骨煨汤,荤素搭配,不油不腻,味道鲜美,都是江南人家中秋前后餐桌上不容错过的美味。

  在江南菱角除了吃,还能玩。在煮熟的老菱里挑几只品相好的,先剥去外层的皮,再把芽孔挖大,从里头慢慢把菱肉掏出来,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菱壳,可以做成菱角哨子。那些充满愉悦的幸福时光,永远留在了记忆的童年里。

  “棹动芙蓉落,船移白鹭飞。荷丝傍绕腕,菱角远牵衣。”这首南梁诗人萧纲的《采莲曲》,描写了江南女子在荷塘中采莲的情景。木桨摇动,荷瓣飘落,小船移动,偶惊白鹭。荷丝绕上采莲人的手腕,在那青翠的荷叶间隙中,还分布着许多的菱角,它们会时不时牵扯着采莲女子的衣襟。由此可见,在江南水乡,荷塘之中常伴植着菱角。这样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。唐代以前,江南的水生植物较为丰富,许多区域有菱亦有荷,采菱是仅次于采莲的一项民间农事。文人关注采莲女与采菱女的活动,采菱女的文化从民间上升为雅文化。随着江南开发加强,大水面逐步被分割,水面变小,江南地区的水面种莲总量开始减少,种菱比例开始上升。明清时期,嘉湖地区比苏松地区有更多的菱种植。受水环境与经济的影响,采莲女形象减少,采菱女形象增多。

  赵孟頫《吴兴赋》盛赞家乡吴兴之物产富饶,其中就有“蒹葭孤卢,鸿头荷华,菱苕凫茨,萑蒲轩于,四望弗极,乌可胜数”,编织了一幅摇曳生姿的江南水村画卷。赵孟頫有一首小令《仙侣·花》:“清溪一叶舟,芙蓉两岸秋。采菱谁家女,歌声起暮鸥。乱云愁,满头风雨,戴荷叶归去休。”这首田园小令曲词清馨明秀,摹景如诗如画,并以极简省的笔墨塑造了可爱美丽的采菱女形象,虽然不过短短33字,却如同一幅散文诗歌般的电影画面恬美,撑起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景致。赵孟頫与其子赵雍都曾画过吴兴《采菱图》,赵孟頫的《采菱图》今已不知所终,清代书画家金农曾见过此画,他不仅写了《题赵承旨采菱图诗》,而且在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72岁时连着画了两幅《采菱图》,并书《题赵承旨采菱图诗》于其上。赵雍《采菱图》至正二年(1342)十月所作,时年五十四岁,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画中溪上菱舟,往来飘荡,菱叶满溪,密不容隙,而上幅留天几及全图之半,特有江天空旷之感。有意思的是,赵雍及其后的沈周还是金农所绘的采菱小艇都是一模一样,应该是元明清时,吴兴采菱小艇应有的样子。

  沈周祖籍吴兴,元朝末年,沈周曾祖父沈良琛因战火失了家业,移居到苏州相城。沈良琛与元四大家之一的王蒙交情甚笃。沈周对祖籍地吴兴之风物,如数家珍。尤其对吴兴之采菱风俗情有独钟,写成诗,绘成画。《芦汀采菱》,《九段锦画册》之一,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此作品,画江南水乡秋令采菱之风光。图右下方水边村落房舍错落,前景土坡绿树与中景沙洲竹林枝叶茂密,浓淡墨色交错,有立体感。淡蓝山峦,层叠起伏,缥缈高远。水上小舟采菱人站立撑篙采菱,淡褐色小舟与采菱人之装束色彩艳丽,形成鲜明对比。菱叶集聚近沙洲处及岸边,水面大片留白,画面平远延绵,静谧秀逸,简洁雅致,饶富诗意。成化七年的阳月望日(1471年11月26日),杜琼观赏后将自己关于湖州采菱娘的一首旧诗题于画上:“苕溪秋高水初落,菱花已老菱生角。红裙绿髻谁家娘,小艇如梭不停泊。三三五五共采菱,纤纤十指寒如冰。不怕手寒并刺损,只恐归家无斗升。湖州人家风俗美,男解耕田女丝枲。采菱即是采桑人,又与夫家助生理。日落青山起暮烟,湖波十里镜中天。清歌一曲循归路,不似耶溪唱采莲。”杜琼还颇为自得地说:“图景与诗意颇合。”

  沈周另一幅《采菱图》上题《人月圆》词一阙:“菱湖女子梭船小,清水映红妆。风流何似,花间翡翠,锦上鸳鸯。为翻绿盖,误拈紫角,纤指微伤。看他去也,一声高唱,十里斜阳。” 将泛舟采菱女子比喻成“花间翡翠”,或“锦上鸳鸯”,前人虽有,未若此鲜明,而“纤指微伤”,怜爱之情,溢于言表,这跟杜琼题沈周《芦汀采菱》诗情感是一致的。《莲塘小隐图》,立轴,名为莲塘,其实为菱塘,沈周自题款识:“湖州秋水玉泠泠,湖州女儿出采菱,棱船荡桨红泼刺,阿姐唱歌教妹应,隔溪小阁带醉冯,稳坐临风宜远听。”他这种诗风和画格相结合,使所作之画,更具有诗情画意。沈周还有一幅《采菱图》手卷,纸本设色,上海博物馆藏。绘江南夏日采菱景象,远山青暝,湖光粼粼,水村曲桥,渔舟浮萍,一派江南胜景。就其所绘山水样式与风情依旧是吴兴江南水乡的风貌。

  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金农画过二幅《采菱图》,从落款题诗看,画的就是吴兴的采菱风情:“吴兴众山如青螺,山下树比牛毛多。采菱复采菱,隔舟闻笑歌。王孙老去伤迟暮,画出玉湖湖上路。两手纤纤曲有情,我思红袖斜阳渡。”上海博物馆藏《采菱图》,为十二帧的《山水人物册》之一,作于乾隆二十四年(1759)立秋前后,金农自跋云:“此诗余题赵承旨《采菱图》之作也,清夏无事,画以遣兴,又书此诗,奉寄高流一笑。曲江外史记于广陵僧舍。”故宫博物院藏《采菱图》为十二帧的《人物山水图册》之一,则作于同年八月上、中旬,金农自跋云:“此诗余题赵承旨《采菱图》之作也,今余画此与诗有合,故复书之,冬心先生笔记。”同一时期内画了两幅《采菱图》,而且构图、用笔、设色、题跋相同,可见画家对此图此诗都颇为钟爱。但题跋的部位和菱田的布置则已有了明显的不同:上博藏画书款于天,如散天花,故菱田整合而凝重;故宫藏画书款于水,为补气局,故菱田萧散而苍茫。相形之下,一以气胜,一以韵胜,一以正得,一以诡取,异曲同工,各臻神妙。

  费丹旭(1802~1850年),清代湖州乌程(今吴兴区)人,以画仕女闻名,他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,用线松秀,设色轻淡,别有一种风貌,他的画风对近代仕女画和民间年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他画过很多幅《采菱图》,画作简约但不单调,色彩简单但画作起伏明显,将仕女划桨去采菱的动作神态完美地表现出来。在多幅画作上他都题写有南宋姜夔的诗:“菱叶菱花覆水平,满溪都唱采菱声。红颜女儿摇小艇,却似菱花镜里行。”姜夔曾寓居吴兴多年,对吴兴水乡风情他一直赞美有加。还有一点很有意思,在费丹旭的《采菱图》中除了赵雍、沈周、金农笔下的一样的吴兴小艇外,还出现了那椭圆形菱桶。江南的女子落落大方地坐在菱桶里,在密密麻麻的菱叶中穿行,双手只在叶底轻轻一抄,就捞上来一串菱角。

  即日起,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“看见”栏目,点击“我要分享”进行投稿(照片或短视频)。除了赢取积分,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!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 九游会j9官网ag-九游会网址-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 版权所有 网址:http://bjlmzjy.com 地址:杭州市下城区环城西路

 Porwered by 九游会j9官网ag   闽ICP备202200813号">   技术支持